「喬老師教學能力都是有目共睹的啊,我家孩子這次月考,比上次進步了十七分,成績才是實打實的。」
「也不光是成績呀,喬老師對待孩子們也很真誠,我家囡囡回家總說起她,要是真對孩子不好,我家囡囡能這麼喜歡她嗎?」
「就是就是。」
我深呼吸一口氣,看向面前的家長們:「老師的第一職責是教書育人,我教書能力問題方面有目共睹,至於育人方面,各位家長可以自行去詢問一下我的學生們,總比聽信一面之詞要來得更為準確。」
說完這些,我起身,看向陳梓樹媽媽:「你在這裡鬧的時候,最難堪的人不是我也不是你。」
我看向窗外,那裡有個背著書包的小小身影。
陳梓樹媽媽轉過臉,我以為她會在孩子面前收斂,卻不想她直接衝到孩子面前,抬手就是一巴掌:「我不是讓你在車裡一邊做題一邊等著嗎?」
「要不是你自己不爭氣,我這個當媽的至於低三下四來求她讓她教你嗎?!」
那一刻,我忽然覺得這一巴掌打掉了這個孩子所有的尊嚴,也打掉了我們這麼多年一直堅持的教育的意義。
10
這件事情鬧得很大,大到都上了當地的新聞熱搜。
而輿論的風向幾乎都是偏向了我這邊。
不少任教老師和我曾經教過的學生家長紛紛站出來替我說話。
察覺到問題嚴重性後,陳梓樹的爸爸想方設法聯繫上了我。
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陳梓樹的爸爸。
他帶著陳梓樹媽媽,來我的辦公室登門道歉。
「喬老師,孩子媽不懂事,麻煩您原諒她吧。」
他緊皺著眉,臉上帶著倦色,對我說完好話後,轉頭又去訓斥陳梓樹媽媽:「賺錢指望不上你,就養個孩子,這麼簡單的事情你都干不明白,你還能幹點什麼?!」
在自家老公面前,陳梓樹媽媽再也沒了昔日的趾高氣昂。
她低著頭,嘴唇張張合合,最後也只是很小聲地對我說兩句:「我不是有意的。」
「她已經道歉了,老師您看,您能發個澄清視頻表明一下這都是誤會嗎?」
男人搓著手,語氣也漸漸不耐煩起來:「我是酒店經理,這個視頻對我造成的影響是很大的,我的領導都在關注這件事情,喬老師,我們這些沒學歷的打工仔找工作的辛苦是你們體會不到的,您就幫幫忙好不好?」
我被氣笑:「那你妻子大鬧校長辦公室害我失去工作時,你在哪呢?」
「請不要再來打擾我了。」
我盡力維持情緒的穩定:「再有下次,我會報警告你們騷擾。」
下午在給學生們出題時,我接到之前同事的電話。
「喬語,陳梓樹有找過你嗎?」
我停下手中的動作:「沒有,怎麼了?」
對面靜了片刻:「孩子不見了。」
……
11
警方在江里找到陳梓樹遺體時,是在三天後。
沒有人知道孩子死前到底經歷了怎麼樣的心路歷程,才會做出這樣讓人扼腕嘆息的行為。
據同事說,陳梓樹的媽媽在接到消息的第一刻還以為警方是在和她開玩笑。
她擰著眉,嗓門依舊很大:「不可能,我家寶寶從小就膽子小又怕水,不可能跳河的。」
直到跟隨警察來到醫院, 她才終於相信兒子已經不在了的事實。
歇斯底里的哭喊過後,她又把全部責任都推到了任課的老師和班主任身上。
可孩子出事的時候是在周末,不在學校。
聽到這裡, 我下意識揉皺了手中的草稿紙。
教了這個孩子三年, 他內向不愛說話,卻又懂事敏慧。
有某一刻,我好像明白了他為什麼會選擇在一個周末。
因為只有這樣,他才能給老師和學校免責。
「在江邊找到的孩子書包里,還有一封孩子親手寫的遺書。」
同事哽咽:「他說不要怪老師和學校……他只是不想在無休止的被媽媽逼著學習, 也不想再看到爸爸和媽媽吵架了……」
鋼筆尖處落下的墨水浸濕了一大片白紙。
我手忙腳亂拿著衛生紙去擦, 可掉下的眼淚卻將那團黑墨越染越濃。
「是我不好。」
同事痛哭出聲:「我如果再多關心一點他,悲劇可能就不會發生。」
我閉上眼睛,心底酸澀得難受。
12
兩個月後,我帶著機構的學生去參加數學競賽。
在路邊, 我見到了蓬頭垢面的陳梓樹媽媽。
見到我, 她遠遠地就跑了過來。
我把學生牢牢護在身後,生怕她會傷害他們。
可眼前的這個女人只是盯著我的學生們看了又看。
良久, 她才顫抖著嘴唇問我:「喬老師,您見到我家寶寶了嗎?」
「他叫陳梓樹, 學習成績很好的, 永遠都是班裡前三名。」
她絮絮說著:「我家寶寶超級乖, 特別懂事, 可是現在他不見了,喬老師,我找不到他了。」
……
把學生送進考場後, 我到路口的奶茶店給陳梓樹媽媽買一杯熱飲, 耐心安撫:「回家吧, 梓樹在天上也不想看到你現在這副模樣。」
面前的女人看了我一會,緩緩閉上眼睛:「我沒有家了,孩子不在了, 孩子爸爸怪我, 他說都是我害死了孩子, 所以也不要我了。」
我怔了怔,震驚之餘, 卻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。
中式家庭的悲哀往往在此。
可一旦家庭里有了任何的問題, 他們又會將全部責任怪到伴侶身上。
梓樹的悲劇和他的媽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。
但我覺得,這一切的悲劇根源,孩子的爸爸也脫不了干係。
一個家庭, 只有父慈才能母靜,母靜才會子安, 子安則家和, 家和才能萬事興。
13
學生們在競賽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。
之前的私立中學又重新返聘我。
只是我拒絕了。
經此一事,我覺得我不再適合教師這個行業。
從金牌教育機構離職後, 我選擇去了大山深處。
這裡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兒童,他們貧窮卻質樸,稚嫩卻熱情,一個個孩子像小太陽。
在這裡, 我和孩子們同吃同睡,雖然辛苦,但也讓我重新找回了教育的意義。
全文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