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淵明醉歸圖
在這首詩里,陶淵明巧妙地顛倒了因果。從他的敘述來看,他酗酒是因為憂愁兒子們不成器,可在現實里,他的兒子們不成器,與他常年酗酒分不開。
後世有人曾將陶淵明五個子女皆不成器的原因歸結為:「父親酗酒導致孩子智商發育遲緩」、「近親結婚」。
陶淵明的五個兒子,分別是兩個妻子所生,且兩個妻子都不是近親。其次,魏晉時期無法釀烈性酒,自然也就不存在酗酒導致孩子智商發育遲緩的情況了。
陶淵明五個兒子皆不學無術,只能是前文提到的原因:作為父親的他酗酒、不自律、懶散,且從未給兒子們設立目標,自然也不存在引導了。
子女不成器,陶淵明老來自然也沒有依靠。這樣的老人,最怕的就是病。偏偏,陶淵明50歲起,身體就出現了各種問題,他曾用一句詩形容過自己貧病交加的晚景:「負疴頹檐下,終日無一欣」。
從50歲起,陶淵明的詩中,就出現了大量關於饑寒交迫、貧病交加的悲苦的描寫。如他54歲時,寫作的《飲酒》十六里的:「竟抱固窮節,饑寒飽所經;弊廬交悲風,荒草沒前庭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