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8年,張幼儀去世,墓碑上刻的4個字,是對徐志摩的強烈諷刺
她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,卻被他當作空氣。
徐志摩曾經說與她的婚姻就像「小腳與西服」的愛情,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心,都是那麼不般配。
很多人都以為是她高攀了徐志摩,其實不然。
她結婚時候的嫁妝都是六哥從歐洲精心挑選之後,坐著貨輪送到男方家裡的。
她的嫁妝足以讓男方家鄉的人震撼。
她離婚後,在商界與銀行界成功的身份更讓人膜拜。
梁實秋曾經評價她:「她是極有風度的一位少婦,樸實而幹練,給人極好的印象。」
她就是張幼儀,一個品過人生悲涼,看過生命真相,依然用堅韌的心撐起一生的女性。
1900年,張幼儀出生在寶山縣的一個村莊裡出生了。
張幼儀的祖父曾經在朝廷中擔任過高官,家中積攢下了大片土地,家裡的條件非常優渥。
在寶山,張家一家人都住在臨近鎮中心的合院裡,坐北朝南的兩間大院,一處當作府邸,一處用來閒居。
張幼儀的父親是救死扶傷的醫生,由於醫術高明,品德良好,很多病人為了感謝他,經常往他們家裡送甜酒和白米喂養的雞鴨,或者是鹹蛋和青菜,還有一些字畫。
父母給她取小名幼儀,「幼」代表著善良,而「儀」則代表著正直與端莊。
她的大名嘉玢,因為她的這一輩是以「嘉」字取名的。
玢是一種玉的名稱,代表著「精美」與「昂貴」。
從名字就可以看出,父母對張幼儀是多麼的疼愛。
此時,張幼儀的父母或許根本不會想到,若干年後,他們視若珍寶的女兒會被女婿當做空氣一樣的存在。
小時候,張幼儀就被教導要尊重長輩,循規蹈矩。
後來,由於家中出現變故,張父帶著一家人搬到了南翔。
在寶山,他們過得是錦衣玉食的生活,在南翔,一家人不僅沒人服侍,一湯一飯都要親自動手。
最難過的是,即使是過新年,張幼儀和兄弟姐妹們也沒有新衣服可穿。
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,好在父親是個醫生,他們一家人也不至於餓死。
日子過得艱難,但是父親卻從未忽視對子女的教育。他拿出收入的一部分,專門聘請了一位教書先生住在家裡,和男孩們一起住在船屋上。
當時,張幼儀和姐妹們如果不需要幫母親幹活,也可以坐在桌子旁邊一同學習。張幼儀只在教書先生的指點下,閱讀和抄寫了類似《孝經》和《小學》這樣給小孩子讀的書,這僅僅是教育的入門水平。
父親對張幼儀的哥哥和弟弟們非常嚴格,因為張幼儀是女孩子,所以父親從未對她的教育進行過嚴格的要求。
當時張幼儀的二哥和四哥都已經在日本留學,父親出診掙來的錢只夠補貼家用的,卻無力支付兩個兒子的留學費用。
懂事的兩個哥哥和全家人一起過起了苦日子,一條毛巾剪成兩塊,每人用一塊。
如果需要買書,兩個人就只買一本,用最快的速度閱讀,記筆記,還要保持書的完好,這樣在閱讀完了之後,把書還回書店,再買一本新的。
值得一提的是,由於哥哥們都有著先進的思想,所以張幼儀從小在哥哥的堅持下,免去了裹腳之痛。
其實後來徐志摩說和她的婚姻是「小腳和西服」是不對的,張幼儀有一雙大腳。
張幼儀9歲那年,二哥和四哥留學回來。
四哥留學期間學的是經濟學,回家之後,家裡的各項經濟預算也都由四哥支配了。
四哥回家後沒多久,就建議母親儘快給家裡的女孩們找婆家,這樣一來,她們似乎就有了一生的依靠。
有時候,一個人的婚姻,影響著一家人的生計。
當時張幼儀的大姐14歲,但是母親給她們找算命先生看過,大姐不能在二十五歲之前出嫁,否則會早早死了丈夫。
既然大姐不能結婚早,那麼張幼儀就成了家中儘快出嫁的那個。
四哥張嘉璈在回國後成為了浙江都督秘書,視察當地的學校,也是他公務的一部分。
當他到徐志摩就讀的學校視察時,他對徐志摩的一篇模仿梁啟超文筆的文章《論小說與社會之關係》印象極為深刻,文章和字體都讓張嘉璈難以忘記。
此時,在沒有見過徐志摩的情況下,他僅憑文章和字體就想讓這位才子成為自己的妹夫。
於是他開始打聽徐志摩的家世和來歷。對他來說,徐志摩的長相、高矮胖瘦甚至人品都沒有那麼重要。
在了解大概情況之後,張嘉璈隨即就向徐家寄去了一封信,提議讓徐志摩與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成親,信件的落款署上了自己的本名。
「我徐申如有幸以張嘉璈之妹為媳。」徐志摩的父親回復。
因為當地人幾乎都知道張嘉璈的聲望。
就這樣,張幼儀的婚姻大事就在四哥的做主下定了下來。
張幼儀無法反抗家裡的安排,她只是希望自己能多讀點書,多學點知識。她認為只有接受過教育的人,思想才能夠完整。
12歲那年,張幼儀和大姐去了蘇州第二女子師範學校讀書。
在這裡,她毫無雜念地學習,只是單純地想要學到更多的知識,滿足自己對於一切未知的求知慾,並且在畢業時可以拿到小學教師資格證。
與此同時,家裡已經開始籌劃她家人的準備了。
這個時候,她多麼希望算命婆口中不能早嫁人的不是大姐而是自己,這樣她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讀書了。
從知道自己即將嫁人的那一刻,張幼儀的心中就充滿了不甘。可是自幼受到的家教,讓她學會了隱忍與順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