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璋覺得張松說得有道理,於是打算派人去請劉備入川。
但是有些人覺得,劉備雖然也是劉氏宗親,但是此人絕非等閒之輩,請他入川很可能是「引狼入室」。
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,黃權便是其中之一,他曾主動開口勸諫劉璋。
黃權認為,漢左將軍(劉備)威名在外,若是請他入川,不好招待他啊。
若是以君臣之禮相待,那他肯定不願意,畢竟從各方面來講,人家劉備都比咱們厲害,怎麼能做咱們的臣子呢?
可若是以賓客之禮對待人家,就說明劉備與劉璋同等地位。
劉璋是益州之主,難道劉備也可以成為益州之主嗎?一國可難容二君。
如果劉備能在益州站穩腳跟,那劉璋可就危險了,畢竟劉備若是與劉璋反目,劉璋根本對付不了人家。
所以,現在根本不應該去請劉備,請誰都不行,現在最應該做的事是加強邊防,以待時局穩定。
黃權說的這些確實在理,但是劉璋並不想聽他說教,於是便將黃權貶為了廣漢縣長,隨後又派法正去荊州請來了劉備。
劉備剛來的時候挺老實,但是很快他便露出了獠牙,開始與劉璋為敵。劉璋打不過劉備,最終還是投降了。
劉備攻伐益州時,大部分的郡縣都沒打算反抗,直接就開城投降了。
只有少數幾座城池忠於劉璋,劉備大軍來的時候也不開城門投降。
劉備喜歡這些有骨氣的人,於是並沒有強行攻城,只是派一些人將這些城池給圍了。
黃權所在的廣漢縣也在此列。
不久之後,劉璋獻城投降,劉備進駐成都,頂替了劉璋。
黃權見劉璋也選擇了投降,便知道他們已經徹底沒有了翻盤的可能,於是他也只好開城投降,主動成為了劉備的臣子。
劉備不但沒有因為黃權拒不投降就故意給他穿小鞋,反而還提拔了他。
劉備看重
不久之後,張魯投降,黃權建議劉備要早做準備,漢中可是益州的門戶,「若失漢中,則三巴不振,此為割蜀之股臂也」。
於是劉備任命黃權為護軍,親自帶兵去漢中打仗,攻取漢中的領土。
曹操那邊自然不願意放棄漢中的土地,於是負責鎮守漢中的夏侯淵率兵前來阻攔。
這場攻防戰持續了很長時間,從公元217年一直打到了公元219年結束,史稱「漢中之戰」。黃權在漢中之戰中立了大功,多次出謀劃策幫助劉備,因此劉備也越來越看重黃權。
劉備在漢中稱王之後,自領益州牧,黃權被劉備任命為「治中從事」,替劉備管理文書,也算核心官員。
公元221年,劉備稱帝,他稱帝之後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要征討東吳,替二弟報仇。
黃權雖然只是一個文官,但是他主動請纓,希望擔任先鋒大將。
黃權提醒劉備:「東吳的人都比較擅長水戰,而我們這一次又是靠水路前進,一旦先鋒部隊發生狀況,肯定是好進不好退。」
黃權擔心劉備會被東吳偷襲,於是申請替劉備去蹚雷,但是劉備又豈會做出這種事?
一來他不會願意讓臣下替自己去死,二來這次戰爭是為了給他的二弟關羽報仇,屬於是他劉備的私事,這時候他躲在別人後面算怎麼回事?
因此,劉備堅持要自己當先鋒。
當然,黃權這麼厲害的人肯定不會坐冷板凳,他被劉備任命為「鎮北將軍」,帶著軍隊去了北邊,他的任務是阻攔魏國出兵偷襲。
蜀漢與東吳開戰,曹魏那邊肯定不會閒著,這是一個渾水摸魚的好時機。
而黃權的任務就是保護大軍不被魏軍偷襲。
在這場戰爭中,黃權的任務完成得很好,魏軍並沒有干擾到蜀軍。
但即使沒有外部干擾,劉備也還是沒有打贏這場仗,被陸遜追了一路。
劉備急急忙忙地撤走之後,黃權還沒來得及撤退,他撤回蜀漢的路就已經被東吳軍隊給堵上了。
黃權不想投降於東吳鼠輩,只好率兵北上投奔了曹魏。
雖然他成了曹魏的人,但是他心裡還是忠於劉備的,投降於曹魏不過是權宜之計,只要有機會,黃權一定會返回蜀漢的。
只可惜,曹丕並不想給他這個機會。
黃權本心
黃權投降後,被送到了洛陽面見曹丕,曹丕就問他:「你現在來投降,是想效仿陳平和韓信嗎?」陳平和韓信都是從項羽那邊轉投劉邦的,所以曹丕才會這麼問。
而黃權的回答是:「劉備待我不薄,我不能投降於東吳,只好來投奔您了。況且我現在只是敗軍之將,怎麼敢與古人相比。」
曹丕見黃權挺老實,於是便封了他一個大官,當然是沒有實權的「大官」。
蜀漢這邊,黃權投降的消息很快便傳了回來,眾人都要求處死黃權的妻兒。
但是劉備很清楚黃權為什麼投降,所以他下令絕對不許打擾黃權的家人,這一次不是黃權對不起他,而是他對不起黃權。
為了讓黃權徹底歸降,曹丕找了幾個俘虜,讓他們謊稱劉備已經殺掉了黃權的妻兒,曹丕想以此毀掉黃權的忠心。
不過,黃權很快便識破了曹丕的計謀,並親自審問這幾個人,最終從他們口中得到了劉備依然在善待其妻兒的消息。